“以德报怨”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,通常将它理解为为人处世的准则:孔子教导我们,别人欺负你了,要用爱心去感化他,用胸怀去包容他。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的很伟大,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,“以德报怨”,恐怕没有人能做到。但事实上,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。

“以德报怨”的原句出自《论语· 宪问》:或曰:以德报怨,何如?子曰: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

原意为:一个学生问孔子:别人打我了,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,好不好?孔子就说,你以德报怨,那“何以报德?”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,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。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,你就应该“以直抱怨”。可见,孔子是反对“以德报怨”的,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,可能是断章取义地曲解。

 

“天才就是1%的灵感,加上99%的汗水。”一直以来,我们的教材都误解了爱迪生的这句名言。当然,这句话本身并没有被偷梁换柱,但教材偏偏每次都漏掉后面那关键的一句话:“但那1%的灵感是最重要的,甚至比那99%的汗水都要重要。”
大家可以看到,没有后面的这句话,全句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。爱迪生当然是个天才,他也是相信天才的(他曾经多次把福特叫做“天才”);他对天才持一种“有条件的承认”的态度,即天才是最重要的,但天才也需要努力。爱迪生承认努力,但他归根结底更重视灵感。

 

“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 ”
其中的“为”字有两种读音,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(阳平),这里的“为”是动词句意为 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(改进提升自身不足),那么天理难容(朽木不可雕也)!

 

“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”

 

“闭门造车,出门合辙”

 

三思而后行,其实原文是: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曰:再,斯可矣。”

 

“人是生而自由的”
下一句是:
“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。”
再下一句是:
“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,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。”

 

《周易·乾卦》:群龙无首,吉。

 

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。
世人若学我,如同进魔道。

 

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”这句话现在人们普遍理解作为儿女,要为家族续香火,不然就是不孝,完全错了。
这句话出自《孟子.离娄上》,原话是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舜不告而娶,是为无后也,君子以为犹告也。”
意思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(有三种之说,但孟子说过有五不孝),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。
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,这就是无后,但君子以为,和告知了差不多(因为一舜出家在外,二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,古有以帝王为父母一说,三舜的父亲对他很暴力,即使这样他还是很孝顺。所以君子们都认为一样)。和生孩子续香火没一毛钱关系。

 

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。 出自《论语·子路第十三》。后面还有一句:“硁硁然小人哉”。
意思就是: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。庸者,庸言庸行之庸,作平常义。
“硁(keng)硁然”形容浅薄而固执。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:大人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惟义所在。“惟义所在”——只要合乎道义。

 

“父母在,不远游。”
下半句是 “游必有方”
意思是要是出游,必须要告知去处。


Creative Commons License
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ShareAlike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.